第十三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西城區開幕
9月26日上午,“黃埔情緣·相約北京”——2018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望海樓舉行開幕式。16位來自臺灣高雄市左營區、鳳山區和桃源縣等地眷村的黃埔校友,受北京市黃埔軍校校友會之邀,參加開幕儀式。

第十三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西城區開幕
開幕式由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陳清主持,她指出在當前民進黨當局大力推動“去中國化”的背景下,加強兩岸同胞尤其是基層民眾間的交流尤為重要。她希望這次交流活動能夠成為大家認識北京的開端。

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陳清致辭
開幕式上,北京市西城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區臺辦主任趙玲介紹了西城區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設情況,并熱情歡迎臺灣同胞經常回鄉探望,來西城區投資、就業和求學。臺灣校友團團長何輝興發表答謝致辭,他表示“兩岸一家親”,希望臺灣黃埔校友在京期間,好好感受北京社區建設。
據介紹,16名臺灣黃埔校友中有8名在同一年入伍,有兩名還是同班同學。校友相見,感慨萬千。臺灣校友周宜君憶起在黃埔軍校的時光,笑說,當時因為頭大帶不上軍帽,被同學取外號叫“大頭”,“當海軍的時候,我就開始練習跆拳道,現在已經是跆拳道九段。”校友張宜文也說,他和黃埔有割不斷的情緣,“自己從小被奶奶帶到臺灣,住的第一個眷村就叫‘黃埔二村’。”
眷村,是個歷史沉重的名詞,談到它總是有說不完的鄉愁,但是在臺灣,眷村也是唯一老鄉相聚,留存溫暖的地方。臺灣黃埔校友羅國賢說,“我當年住的眷村主要是山東人和廣東人,記憶里大家是團結在一起的,有時候會在榕樹下聊聊天,但是眷村改建后,聚在一起變得遙遙無期了”。張宜文也感慨在眷村時光溫馨快樂。他說,放學后,就算父母不在家也不會挨餓,去鄰居叔叔伯伯家蹭飯,就是添一雙筷子的事。
此次來大陸,臺灣黃埔校友都說感到十分親切。“我們本來就是同根同祖的一家人,我們在臺灣就像嫁出去一樣,這次回大陸,就是回娘家。” 張宜文說,從事旅游行業后,每次接待大陸游客,都會說自己是“臺灣的山東人”。看到大陸的發展他們也感慨頗深。有校友笑說,看到廈門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今天的現代化大都市,自己有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也有校友說,“來過大陸很多次,每一次它都在進步”;還有校友感慨,“北京的發展‘不簡單’”。
據了解,“黃埔情緣·相約北京”——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已成功舉辦十二屆,自2012年以來,有200多名臺灣朋友赴京交流,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得到深化。本次交流,參訪團還將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宋慶齡故居,鳥巢等地,游覽故宮、居庸關長城、頤和園和天壇公園等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