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受降始末
日期:2025-11-07 15:05:00
來源:
作者:
字號:【小】【中】【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黃埔路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禮堂隆重舉行。這一歷史性節點不僅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也宣告了東亞乃至世界和平與繁榮新紀元的開啟。
南京受降前準備過程
1945年8月24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收到了來自日軍岡村寧次的電報。電報內容顯示,今井武夫一行及中方校官3人已于23日下午8時抵達南京,并確認已收到中國戰區帶來的第1至4號備忘錄,承諾將遵照執行。此外,電報中還提到,為了籌備即將到來的受降儀式,中國戰區計劃在南京設立前進指揮所,并希望迅速前來商談。同時,岡村寧次請求提供冷欣將軍一行前往南京的具體飛行時間、高度、路線以及飛機的機種和架數等信息,以便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確保他們的安全。對于他們到達南京后的住宿、辦公地點、交通工具以及警衛工作等事項,岡村寧次表示已經做出了全面安排。
為進一步了解南京機場的情況,為設立空中站做準備,何應欽于25日派遣空軍第1路軍司令張廷孟飛抵南京進行實地考察。26日,張廷孟向何應欽匯報稱南京機場完好無損,可以正常使用。同日晚上,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成員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禮堂聽取了何應欽的訓話,隨后分乘7架美軍運輸機飛往南京。這些飛機途經長沙、武漢等地,最終順利降落在南京大校場機場。隨行人員包括冷欣、陳卓、宮其光、李人士(黃埔軍校6期生)、舒適存、黃瀛、曹大中、陳容泰等人。當冷欣走下飛機時,受到等候多時的今井一行5人的迎接。冷欣隨即向全體官兵發表了簡短講話,并在日軍帳篷內稍作休息后前往招待所(原孫科公館)安頓下來。
當天晚些時候,今井等4人來到招待所拜會冷欣,冷欣借此機會向他們遞交了三份中字備忘錄,并要求其簽收并認真執行。今井表示將會遵守辦理。第二天下午,冷欣一行專程前往中山門外的中山陵謁陵,在孫中山坐像前肅立默哀,表達對這位革命先驅的敬意。
隨著準備工作逐漸推進,雙方就如何進行首次正式會談展開了協商。岡村寧次最初建議由冷欣前往其總部進行會晤,理由是岡村寧次作為大將,級別高于冷欣。然而,日本是戰敗國,這種安排不符合常理,因此遭到拒絕。后來,日方又提議在岡村寧次住所(原何應欽住所)舉行會議,同樣未能得到中方的認可。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決定由岡村寧次前往招待所與冷欣見面,中方主官將在會議室門口迎接。
28日上午,岡村寧次在今井、小笠陪同下前往招待所拜會冷欣。冷欣及其隨員邵毓麟、陳卓等在會議室門口迎接,并互致軍禮。隨后,雙方舉行了會談。會上,冷欣強調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即根據何應欽上將的指示設立前進指揮所,并為即將舉行的受降儀式做準備。他要求岡村寧次提交關于執行第1至5號中字備忘錄的書面報告。岡村寧次則表示所有細節都由今井負責處理,并承諾會提交詳細的書面報告。
此外,冷欣還向岡村寧次遞交了第6至13號中字備忘錄,要求日本嚴格遵守并及時反饋執行情況。岡村寧次承諾將按照規定執行。兩人還討論了關于日軍武器移交、糧食供應、運輸、技術人員征用以及通訊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問題。岡村寧次提到希望能夠在維持紀律方面保留少量武器,但冷欣并未立即作出回應,而是表示需要進一步研究后再決定。針對糧食和運輸問題,冷欣保證中方會給予支持,但同時也提醒岡村寧次需配合中方的相關安排。
會后,冷欣迅速將有關日軍總司令部移遷吳淞的消息上報給何應欽。何應欽很快回復,明確指示岡村寧次及其總部未經許可不得離開南京。冷欣將此消息傳達給了岡村寧次,他只能無奈接受。
隨著準備工作逐步完成,關于受降簽字儀式的細節也得到確定。原本計劃在國民政府禮堂舉行儀式,由于場地限制改為黃埔路中央軍校大禮堂。負責人變更為工兵指揮官馬崇六。9月2日,馬崇六抵達南京后立即與陸軍總司令部第4處代處長劉措宜共同布置會場。與此同時,新6軍副軍長舒適存、高參王連慶(黃埔1期生)也參與到籌備工作中來。
9月初,越來越多的重要人物陸續抵達南京,其中包括新6軍軍長廖耀湘、第14師師長龍天武等人。重慶的許多官員和商人也紛紛涌入南京,這讓南京變得非常熱鬧。為了維持治安,經何應欽批準成立了南京警備司令部,由龍天武兼任司令。
冷欣通過密報得知,岡村寧次打算在投降簽字儀式上剖腹自殺以示忠誠。冷欣一方面緊急通知了何應欽,另一方面秘密聯系了今井武夫,要求其采取預防措施防止此類事件發生。
9月6日,蕭毅肅從芷江飛抵南京,并召開了會議。會上,蕭毅肅通報了何應欽將于9月8日抵達南京以及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將遷入中央軍校原址的消息;冷欣匯報了受降典禮儀式的籌備情況,包括邀請出席人員的標準和范圍;蕭毅肅還提到岡村寧次希望到機場迎接何應欽的請求,遭到了與會者的普遍反對,何應欽最終允許岡村寧次等5人在機場另一端迎接。
9月8日,隨著何應欽乘坐的專機降落南京,標志著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正式拉開帷幕。南京城裝飾一新,到處洋溢著節日氣氛。主要街道,用松柏枝裝飾的彩色牌樓上,懸掛著中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中間鑲嵌著“勝利和平”四個金色大字。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廣場四周豎立著52個盟國的國旗,每個旗桿下都有武裝士兵和憲兵守衛。禮堂布置得莊嚴肅穆,正門上方懸掛著中、美、英、蘇4國國旗,入口處設有來賓簽到處。禮堂正面墻中央懸掛著孫中山遺像,兩旁是中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下方點綴著象征勝利的紅色“V”字符號和“和平”字樣。
舉行南京受降儀式
早在簽字儀式之前,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便通過中字第17號備忘錄向岡村寧次傳達了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的規定:日軍繳械時不舉行收繳武器的儀式;日軍代表正式投降時不得佩帶軍刀;所有日軍軍刀均需與其他武器一同收繳,并且一旦正式投降,日軍便不能再行佩帶軍刀。并說明這些規定在中國戰區同樣適用,同時決定在投降簽字儀式上解除日軍將領們的軍刀,將岡村寧次、小林淺三郎和今井武夫的軍刀分別授予何應欽、蕭毅肅和冷欣。
岡村寧次接到中字第19號備忘錄后,得知中方對投降地點、時間以及出席人員的具體安排。然而,他試圖違反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一再要求中方提供簽字時出示證明文件的具體內容并提前了解投降書的內容。經過何應欽同意,冷欣派人于9月8日晚秘密將投降書內容及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發布的第1號命令抄件送交岡村寧次閱讀,但明確禁止抄錄、提出修改意見或在簽字前宣揚。
1945年9月9日,一個舉世矚目的日子,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如期舉行。會場內坐滿了來自不同國家的軍官與記者,除湯恩伯、王懋功(黃埔軍校管理部代理主任)、李明揚等在內的眾多中國軍官、文職人員和記者,還有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軍官及記者。整個投降儀式按照預定方案進行。
8時43分,新聞和攝影記者在會場外等待拍照。
8時45分,日本投降代表岡村寧次一行7人乘車到達現場。在中外記者的鏡頭下,他們顯得神情黯淡。隨后,由王俊(黃埔軍校教官)引導至禮堂左側的休息室。
8時50分,記者進入會場就座,受何應欽委托,馬崇六將軍為記者提供了便利條件。
8時56分,隨著水銀燈亮起,何應欽帶領4位受降官步入禮堂,全場起立迎接。
8時58分,日軍投降代表在王俊的引導下入場,他們脫帽向何應欽等人鞠躬后就座。
9時4分,何應欽指示岡村寧次提交簽降的證明文件,小林淺三郎呈遞了相關文件。
之后,何應欽將兩份日本投降書交給岡村寧次,岡村寧次簽字蓋章后,由小林淺三郎呈遞給何應欽。接著,何應欽又將蔣介石的第1號命令及其受領證交給岡村寧次,岡村寧次簽字蓋章后再次由小林淺三郎呈遞何應欽。至此,受降儀式結束,何應欽宣布日軍投降代表退席,并發表簡短演說慶祝這一歷史時刻。
儀式結束后,何應欽在勵志社舉辦酒會慶祝勝利。與此同時,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發布了關于受降的公告,宣布接受日本投降并將第1號命令下達給岡村寧次。
投降儀式完成后,岡村寧次不再擔任“支那派遣軍總司令”職務,而改稱為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后總聯絡部部長。其任務是處理日軍投降后的各種善后事宜,并遵照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的命令行事,不再具有發布命令的權利。各地日軍司令部也相應改為某地區的日本官兵善后聯絡部。
10日上午,何應欽會見了岡村寧次,討論了關于自衛武器、糧食供應、運輸、技術人員征用、通信工具使用等多個方面的后續安排,強調了確保日軍有序回國的重要性。他還針對日軍可能遇到的問題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包括在安全區域不保留自衛武器,但在需要的地方可以借用少量步槍;糧食供應方面,日軍自用部分將受到檢查以避免浪費,必要時中方會提供援助;運輸方面,中方將協助調撥船只幫助日軍回國;對于技術人員的征用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通訊方面,除了批準保留五架聯絡用飛機外,其余飛機都需交出;并且要求日軍不得使用密碼進行通信。同時,何應欽還指出了日軍必須遵守的相關規定,如不得懲罰中國平民、交出所有武器器材等。
岡村寧次表示完全理解并愿意遵從上述指示,承諾將盡力配合中方完成善后工作。此外,他還提到自己已下令中國大陸日軍的武器全部上繳中國政府,并請求在維持紀律方面給予少量武器支持。最終,雙方達成了共識,岡村寧次返回住所準備執行新的任務。
南京受降的重要意義
選擇南京作為受降地點具有特殊的歷史象征意義。南京是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后,侵華日軍在此制造了屠殺30萬以上中國軍民戰爭罪行,使南京成為中華民族遭受深重苦難的象征。因此,1945年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是對遇難同胞的告慰和重建國家尊嚴的宣示。
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整個過程雖然只有約20分鐘,但卻從法律程序上確認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反抗外來侵略戰爭中取得首次完全勝利的成果。近代中國歷經甲午戰爭失敗、八國聯軍入侵、九一八事變以及七七事變等一系列重大挫敗,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遭受嚴重損害。南京受降儀式正式宣告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象征著中國擺脫了百年屈辱,恢復了國家尊嚴與獨立。這一勝利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由危亡走向復興的關鍵轉折點,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并為世界范圍內被壓迫民族反抗殖民統治、爭取獨立解放提供了重要范例。
這是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結果,充分證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戰略方針的正確性。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倡導并推動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建立了包括國內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愛國力量以及海外僑胞在內的最廣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體中國人民不分地域、年齡、職業,在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條戰線以不同方式投身抗戰。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敵后戰場的游擊作戰、后方民眾的物資支援、文化界的宣傳動員以及海外僑胞的捐助,共同構成了抵抗侵略的全民力量。正是這種超越黨派和地域的全民族團結,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最終贏得了這場艱苦卓絕戰爭的勝利。
這是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重要地位的國際確認。整個戰爭期間,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本陸軍兵力,迫使日軍無法實施“北進”進攻蘇聯的戰略計劃,從而有效支援了蘇聯的衛國戰爭。同樣,中國戰場的持久抵抗極大地消耗了日本的軍事資源和有生力量,遲滯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兵力部署與行動,為美英盟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反攻爭取了寶貴時間。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指出,“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中國付出了超過3500萬名軍民傷亡的巨大代價,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因此,南京受降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遠東地區取得勝利的法律象征。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史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