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史布衣第一人:陳廷賢
仲春時節, 天地清明,祭奠先人、追思懷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回顧長征,“三大主力”尤其是中央紅軍長征的故事膾炙人口,震魂攝魄。從鄂豫皖大別山里走出來的紅25軍就是長征隊伍中的一支。紅25軍的組成比較特殊,戰士大多是鄂豫皖根據地在戰斗中犧牲者留下的孤兒,長征時,這支部隊中的戰士平均年齡只有十五六歲,所以紅25軍又被稱為“娃娃軍”。
1932年以前, 鄂豫皖是僅次于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蘇區。蔣介石曾親率50萬國民黨軍隊重兵“圍剿”鄂豫皖根據地,紅四方面軍主力突圍西進川陜,留在當地堅持斗爭的紅25軍處境日益艱難,并因為沒有電臺而與中共中央失去了聯絡。面對根據地的危險局面,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著名作家茅盾的弟弟)委派在當地擔任省委宣傳部長的成仿吾找中央匯報,經幾個月的跋涉到達瑞金。
成仿吾向中央匯報工作并要求派軍事干部到鄂豫皖去。周恩來經過反復考慮,決定派我的父親、時任紅22師師長程子華為中央代表前往。1934年6月,周恩來找程子華談話交代,中央已經決定紅軍主力要作戰略轉移,去建立新的根據地。紅25軍必須實行戰略轉移,到外圍去,建立新的根據地。
程子華在幾個交通員的接力護送下,經過閩西、汕頭、上海、武漢,1934年9月進入鄂豫皖根據地,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1934年11月16日, 中央紅軍出發長征后的1個月,紅25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吳煥先任政治委員、程子華任軍長、徐海東任副軍長,全軍2980多人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開始長征,并為出師北上發表宣言。在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紅25軍在數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之下,從國民黨反動統治中樞地帶縱橫馳騁,所向披靡,孤軍轉戰,威震陜甘,先期到達陜北,做了中央紅軍長征北上之“先導”。
紅25軍長征經過河南盧氏縣時遭遇險境,多虧一位貨郎帶領紅25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出豫入陜,讓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全部落空。他就是載入紅25軍軍史的一位老百姓,被譽為“軍史布衣第一人”的陳廷賢。
帶領紅軍出險境
1934年12月4日, 紅25軍的4個團近3000人到達豫西的盧氏縣,此地地勢兇險,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了能夠快速從這里穿過,紅軍制定了“直奔豫陜邊界開辟新根據地”的戰略方針。從伏牛山進入陜西,必須經過兩個隘口,朱陽關和五里川。早在紅25軍剛剛啟程之時,蔣介石就親臨武昌督戰,在半個月前調集在開封的國民黨軍第19軍60師上萬精兵沿隴海線西下,早于紅25軍搶占了五里川和朱陽關這兩處關隘,并構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當紅25軍發現這一情況時,從后面追來的國民黨“追剿隊”第二支隊數萬兵力已經趕上,距離紅25軍只有70里了。南面又有豫西軍閥“內鄉王”別庭芳部的夾擊,只有北面沒有國民黨軍,因為那里是黃河天險。紅25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蔣介石更是樂觀地認為,現在的紅25軍就是“插翅也難逃”。
此時, 紅25軍中出現了讓人感動的一幕,傷病員們知道自己繼續長征會是軍隊的累贅,于是聯名給部隊領導寫了血書,堅決要求把擔架隊的士兵充實到連隊,由傷病員集體斷后。他們在血書的背后附上了各自的籍貫,表明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在紅軍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讓傷病員斷后的事情。硬拼顯然是不現實的,程子華等軍領導決定充分依靠當地群眾,派遣偵查隊多方尋找熟悉小路的向導,帶領紅25軍走出險地。然而,豫西一帶從來都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之地,當地居民看到穿著軍裝的紅軍,以為又是哪股軍閥要來禍害地方了,都躲進了地主民團控制的寨子。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出去偵查的手槍隊在距離盧氏縣20余里的一個村子里找到了一位去趕集的貨郎,這個貨郎就是陳廷賢,他愿意幫助紅軍帶路。
陳廷賢出生于山西省晉城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13歲時隨著堂哥外出謀生,起初在晉南運城下井挖鹽,后來經常挑擔販鹽到黃河南岸的三門峽、盧氏縣一帶。為了多賺點錢,陳廷賢就經常在這一帶的山里走小路以躲避關卡,漸漸地對這一帶山中的地形十分熟悉。他在販鹽的間歇也做糕點買賣,并在盧氏縣落下腳來。
陳廷賢隨著偵察隊的同志來到了紅25軍軍部,受到了程子華的親切接待。同時,陳廷賢也被這些衣衫襤褸、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娃娃軍”深深感動了,他看出紅軍才是“窮人的隊伍”。程子華是山西運城人,和陳廷賢攀談之間得知兩人居然是老鄉,立刻熟絡了起來。
陳廷賢從小生活困頓,長大后走南闖北見過很多軍隊,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熱心關心群眾的軍隊。他深受感動,想到當務之急是帶領紅軍脫離險境。他說:“我這些年來挑著貨郎擔子在盧氏四野八鄉來回跑,走過一條小路,這條路只有當地牧羊人才走,其他人一般不知道。這條路雖然險要、崎嶇,但可以繞過朱陽關、五里川兩個隘口,直插陜西的洛南!”程子華立即和紅25軍的領導研究,最終決定采納陳廷賢的建議,冒險從這條小路入陜。他們信得過這個年輕人,決定把“寶”全壓在他身上。
為了麻痹敵人,紅25軍還給敵人使了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就是派出手槍團,到朱陽關附近的村子里貼標語,虛張聲勢,給敵人造成紅25軍將從朱陽關入陜的錯覺,從而讓敵人把更多的力量調集到這里。
1934年12月5日凌晨, 趁著剛剛亮的天,紅25軍在陳廷賢的引導下出發了。這一天走的全是彎彎繞繞的小路,其中有一處號稱“一線天”,更是兇險。傍晚時,部隊就快要到達盧氏縣,為了不打草驚蛇,紅25軍領導當機立斷,決定連夜繞過縣城,通過急行軍到達橫澗鎮河口望云庵一帶露營。
12月6日, 紅25軍主力又從橫澗鎮向龍駒寨挺進,當地的保安隊企圖攔阻紅軍,當即被消滅。
12月7日,紅軍多路隱蔽行進,直奔豫西與陜西交界的蘭草村,并在此宿營。
12月8日, 紅25軍先頭部隊繼續直撲豫陜交界處的要塞鐵索關,敵軍不敵紅軍,很快潰逃,紅25軍順利打開了進軍陜西的大門。
就這樣,紅25軍在陳廷賢的帶領下,走了一條敵人根本想不到的“油鹽小道”,攀山涉水,披荊斬棘,穿越大石河、水峪河、文峪峽谷,又冒著盧氏守城敵軍的槍林彈雨快速西進,經過三天三夜,終于順利進入陜西商洛地區。如此一來,蔣介石想要在盧氏縣的兩處隘口包圍紅軍的計劃沒有得逞,幾萬國民黨大軍布置下天羅地網,卻連一個紅軍影子都沒看到。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程子華代表紅25軍贈送給陳廷賢10塊大洋當做報酬,陳廷賢卻說什么也不要。于是,程子華與吳煥先就寫了一張字條,蓋上大印給了陳廷賢,告訴陳廷賢要妥善保存,并鄭重地向他說:“小老鄉,你受苦了。從現在起,你就是共產黨的人了!”從此,這幾句話被陳廷賢記了一輩子!
終其一生心向黨
送別紅軍后,陳廷賢又翻山越嶺回到了盧氏縣的家里。回家當天,他就被民團的人給抓了去,要治他給紅軍當向導的罪。陳廷賢就是不承認,說自己這些天販貨去了,沒有給人帶路,民團的人把他押到城隍廟,折磨了三天,又把他放了。
后來陳廷賢想到,自己雖然不識字,但是程軍長給他的那張字條太危險,萬一被人看到肯定要掉腦袋,于是就把字條塞進土坯房的椽條小洞里。全面抗戰爆發后,日軍打到盧氏縣,戰火把陳廷賢的兩間土坯房連同紙條一起化為灰燼,至于紙條上究竟寫的什么,陳廷賢自己也不知道。
此后,陳廷賢過起了往常的生活,給紅軍當向導一事也不敢再提。1940年,陳廷賢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晉城,娶了妻子吉桂枝,婚后回到盧氏縣橫澗鄉生活。
1947年, 解放軍第一次解放了盧氏縣城。陳廷賢千盼萬盼,終于等來了這支人民的隊伍。然而由于當時敵情復雜,面對卷土而來的敵人,解放軍又選擇了撤離。這個時候,陳廷賢發現很多軍用物資沒來得及保存,想到自己應該算是一名共產黨員,就冒險為解放軍把軍用物資隱藏了起來。
新中國成立以后,陳廷賢在盧氏縣副食品公司參加了工作,在西街門市部當售貨員。也正是在這一段日子里,程子華就任山西省主席,他曾先后6次派人尋找陳廷賢,由于陳廷賢的山西口音比較重,所以大家只記得他名字的發音是“陳廷獻”,因此尋找多次無果。
1949年之前, 陳廷賢沒有跟其他人說過自己為紅軍帶路的事。后來,陳廷賢認為新中國成立了,自己幫助紅軍渡過險關的事情可以往外說了,并且多次向單位領導說自己在1934年就已經是共產黨員了,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后,還要求補交黨費。組織上詢問他原因,他又將自己在1934年給紅軍帶路的事陳述了一遍。然而讓陳廷賢沒有想到的是,領導和周圍的人都不信任他,認為他是在吹牛,是“美化自己”,給自己“涂脂抹粉”。當人們問他,他帶路的紅軍是什么番號,軍長叫什么名字時,他都答不上來,因為在當時部隊的很多情況都屬于保密范疇,不能告訴陳廷賢,他只知道軍長姓程。他說程軍長曾給他一張紙條,上面還有印,人們問他紙條在哪里時,他卻拿不出來。
1983年,負責紅25軍戰史的編輯人員把調查范圍擴大到山西、河北、河南,才得知陳廷賢的確切住址在盧氏縣。紅25軍所掌握的資料與陳廷賢本人講述的完全一致,從而確定了他的身份,然而此時的陳廷賢已經重病臥床。當程子華和紅25軍的老首長們聽聞此消息,了解到賣貨郎一生的坎坷經歷時,無不感慨萬分,淚流滿面。沒有陳廷賢,哪里來的紅25軍!
1984年農歷正月十二, 陳廷賢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嘴里不住地念叨:“朱陽關、五里川”“紙條、大印”。他感覺自己快不行了,對自己的老伴和女兒說:“我死后,你們要將我埋到縣委黨校旁,我追求一輩子也未能入黨,死后還要追求入黨,我要頭枕黨校、面朝紅軍走過的路,永遠地看下去……”經過中央軍委的介紹,盧氏縣委、縣政府對陳廷賢的事跡非常重視,根據陳廷賢生前的遺愿,1996年3月, 陳廷賢被安葬在縣委黨校旁邊的公墓里。陳廷賢的墓是一個老百姓的“紅軍”墓,位于盧氏縣城東北方向縣委黨校附近的一個小山坡上,這是他生前為自己選擇的長眠之地。刻有“陳廷賢之墓”的墓碑,是中共盧氏縣委員會和盧氏縣人民政府所立。墓碑背后是《陳廷賢墓志》碑文。1985年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戰史》中,用300字記載了陳廷賢幫助紅25軍脫險的史實,陳廷賢作為一個普通百姓被載入軍史,被稱為“軍史布衣第一人”。
現在,盧氏縣縣城廣場上有8根石雕柱,雕刻了紅3軍和紅25軍長征途經盧氏縣的畫面,其中有一個主題叫《我帶紅軍出重圍》,講述了陳廷賢帶領紅25軍出豫入陜的事跡。
2020年11月重走紅25軍長征路時,我第一次到河南省盧氏縣,來到陳廷賢的墓前祭奠,見到了陳廷賢的后人。在現場,我跪地叩首,代表我們全家及所有紅25軍的后代,感謝陳廷賢對紅25軍3000將士的救命之恩!
穿越歷史的滄桑巨變,回望當年那段苦難和輝煌,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危急關頭,陳廷賢面對生死的考驗毫不畏懼, 幫助紅軍戰勝千難萬險,他是對中國革命作出了突出貢獻的人。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對待先輩的態度,影響著它的興衰存亡。無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無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